冷氣安裝.JPG 

1993年第一次進入上海採訪東亞運,有位台商講了個修車笑話:

     有一天,他為自己的進口愛車進廠更換機油保養,當他想靠近車輛時,遭到幾位維修廠員工攔阻,到理由是:基於維修業務機密,他不能「看」過程。  好笑吧 ! 

     第一次想自己安裝分離式冷氣是七、八年前的事,當時我利用許多機會詢問安裝師傅相關技術性問題,但是基於中國人特有的家傳秘笈不外傳心態,沒有一位願意無條件分享其專業知識。只好逐次彌補不足的技術性疑問再串聯起來。其間我發覺,只有材料供應商,在生意第一的前提下,是解決技術性問題的最佳咨詢對象,尤其是相關數據部份。(比起上面那個笑話,這個過程其實也不遑多讓 !)

    

      最離譜的是,我的第一部處女作,是購自「萬客隆」的富XX ,好不容易裝好後,居然沒有冷度,緊急請教負責自家公司空調維修的老師傅後,仍是無法挽救,讓當晚來訪的親友只能靠電扇度過,真是糗到極點。最後才發覺,居然買了一台室內機管線故障的瑕疵品,真是運氣好的可以買樂透(店內服務員說是開店多年來的首例)。

     

      照片上下圖的屋形皆為左右各約一百廿度角(見我的自製矮櫃篇),在不想拉線影響美觀的條件下,安裝較為複雜,上圖因為上方為樑柱,後方則是鋁窗的氣窗部份,我用木心板外擴成底座,並加裝兩個低噪音小通氣扇(木板底部寬度即為樑柱深度,目的是有利於上方氣孔回氣),可以在無風狀態進行強制換氣,後方氣窗平時關閉,管線則走側邊窗框(裝新窗戶時請廠商預先鑽孔),電扇線路也隱於窗框在下方穿出。下圖安裝則是因為此處無氣窗且樑柱被天花板蓋住,一樣不想拉線破壞美觀,只好選擇直接加板外掛在窗簾之前,管線一樣走側邊窗框。     

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 一般人教你裝分離式冷氣,都會說鬆A放B...排氣,鎖上A即大功告成,這種裝法的前提是銅管長度在標準長度內,才不會造成冷媒不足,為了避免洩氣過與不足,更重要的,則是安裝經驗不足,造成泠媒外漏的意外,我乾脆買了真空Pump,省得受限太多。

     

      工具上,pump是最大開銷(冷氣行用小冰箱壓縮機自行改裝,我不會焊接所以...),我買的小型日本機就花八千五,這是好多幾年前的價錢,小筒冷媒為2500元,這邊說明一下,因為非專業人員,買泠媒時,店家說可回灌不需再買筒子(像家用瓦斯),結果,兩年後(因為用不完)卻完全推翻承諾。其它因為非專業,量不大,切管器、擴管器、高低壓表不需買太好的,剩下的就是銅管的購買,可能因BTU數的落差,至少須買兩箱不同管徑。

 

       機台安裝對DIY族而言,是一件簡單不過的事(還是要注意水平排水問題),只有電線部份可能因為各家設計要費點神,因為接點部份大都設計的很小氣(和空間有關吧),至於拉銅管部份,沒經驗者,面對頗有硬度的管線要轉折,會有長度拿捏的問題,初期應該寧多勿不足,加上折管經驗不足,美觀會是外行者最大的挑戰,另外,折過頭也可能會報廢這根管子喔!!  (銅管品質差異頗大,嚴重影響轉折後的內徑圓度、大小,可請教材料行,尤其是必須折90度的安裝)   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除了熟悉器材使用方式外,我們這些未受過基本訓練的外行,DIY時除了必須注意銅管的轉折處,是否有不當變形(另有彎裸管用小工具約一、二百元)。另外,擴管時的圓度不足(長度不夠),或是接管上螺絲不當,都可能導致漏氣,此時靠真空泵及壓力表檢測較妥當,至於灌冷媒磅數測定,已是完工的最後一道手續。以上看似簡單,卻也沒簡單到讓沒經驗的你一次就到位,否則,大家都自己裝就好了。對專業人員而言,這些只是低階技術,但是如果您心存僥倖不用齊全的器材就試試所謂的簡易安裝法,後果還是有可能會讓您後悔自找麻煩。(請人善後的工資外加冷媒費)

 

      為什麼許多人看了專家diy解說後,就死心塌地的放棄了自己組裝冷氣?因為除非組裝好幾台,否則工具加材料的開支一定不划算!以我為例,工具花了一萬左右,材料則為銅管二箱(碰到前兩年原物料大漲前後兩箱價差很大)及冷媒一筒,也是一萬左右。

   

      學會安裝後,最大的收獲來自舊機移機或是買二手(我目前使用超過三年的兩台機器,一台為公司廣告交換品8000BTU  7000元,另一台買一年份二手12000BTU  6000元),因為此時機子價值已降,丟也不是,叫人移也不是。另外,您開始會「正確」思考冷氣安裝的位置是否合理恰當,否則,自己連架子都裝不上,更別提是否可能砸下傷人了,我個人是寧可用窗型,也絕對不輕易將泠氣裝在下方有行人的十樓外牆上(這是買房子前的另一考量),另外,了解內外機不但「分離」而且還可以「分購」則是另一收獲。(這真是冷氣回收商的一大利基)

 

   累積安裝近十台的經驗後,變頻式冷氣問市了,苦於器材費已耗費不貲,只好放棄對變頻式冷氣的安裝嘗試(需加購上萬元專用器材)。而且,評估使用次數及價差,我不認為變頻冷氣,對一般很少使用冷氣的家庭而言,有足以說服我換機的經濟效益。

   

     看到這裡,您還會想自己動手嗎? 

 

後記:回應「HI」的問題,我將灌冷媒的過程做一簡單說明。

灌冷媒的步驟:請先確定冷媒的類型為R22,若為其它環保冷媒,我承認自己有盲點尚待加油。

以下過程若有疏失處,尚請專家不吝指正,虛心受教。

 

1.確定真空?(指室內機部分)

銅管有大小之分(此處以2/3分管為例) 想像一塊乾冰融化會產生多少氣體!同樣的,既名為壓縮機,就是有「壓縮」之實,所以,小的管子送液化冷媒來自壓縮機,大的來送回已吸熱氣化的冷媒流回室外機。家用冷氣在結構上,只有大管(低壓管)有接頭可充灌冷媒。

 

  1. 連結壓力表(低壓)至室外機3分灌冷媒接頭(記得歸零,方法可請材料行教你),壓力表中間共用端接真空泵,此時,大小管的六角螺絲不要開啟。(移機時:因小管內部是冷氣內部冷媒所在處,所以2分管的部份先鎖住,啟動冷氣,幾分鐘後關3分管,關機,即可完成冷媒回收至室外機,可省錢又環保)
  2. 開啟壓力表及真空泵開關(要確定各接頭密合),待指針下降約至零磅下方30左右,且確定不再移動後(過程有的建議20分鐘),關機,鎖上壓力表開關,約1小時後,觀察指針是否有異動,代表是否管線接頭是否完全密合,已讓內部達到真空狀態。

2. 灌冷媒:

           1. 確定真空後,再將真空泵改接冷媒筒,先開啟兩管六角螺絲(全開到底鎖住)放入冷媒,啟動冷氣,待室外機確定啟動,冷媒已流動後,注意其壓力是否約為65磅左右(若為管線標準長度安裝應該相去不遠),若不足,再開啟冷媒筒加至所需磅數,此時以壓力表開關控制,不必一次到位(因為壓力表關閉後可能會下降),並此處必須聲明,磅數的適切性各有說法,有人說68即可,有的65,我沒有向專家驗証過,只是直接採68值,若不放心,可再求證。若加過頭了,可卸下冷媒筒,直接在壓力錶上洩壓並控制磅數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記得:了解過程,也就了解日後如何檢測冷媒是否洩漏不足的程序,如果不放心,使用後,可自行間隔時間以壓力表檢測磅數,了解是否安裝不當,因為管線洩露依施工不當的程度時間長短不一。

一般冷氣行以冰箱小壓縮機改裝的幫浦,可以雙向使用,也是就還可以充氣測漏(肥皂水),但是真空幫浦就沒有這項功能,頗為遺憾,所以遇到有漏氣,只能土法修正了。

希望簡單解說能對你有幫助!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P19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